日前,一批外资资管巨头披露旗下中国股票基金持仓情况。数据显示,外资机构对待中国资产态度整体较为乐观。与此同时,尽管今年3月以来A股市场面临震荡,北向资金全年依然保持净买入态势。此举表明,因看好我国经济向好前景,全球资管机构正加速配置中国资产。展望后市,多家外资机构认为,经济复苏和企业盈利的改善将推动A股市场继续上行。
多家外资机构加仓中国股票
欧洲资管巨头安本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旗下基金产品今年2月仍在加仓中国核心资产。截至今年2月末,安本标准中国A股股票基金前十大持仓股票分别为贵州茅台、宁德时代、中国中免、华测检测、迈瑞医疗、招商银行、广联达、泰格医药、美的集团、爱尔眼科,合计持仓占比39%。今年2月份,该基金大幅增持了宁德时代、中国中免,华测检测、迈瑞医疗、招商银行也获不同程度增仓。
欧洲资管巨头安联投资旗下最大的中国股票基金也大幅增持了中国中免。数据显示,安联神州A股基金今年1月增加了10.21%的中国中免持仓股数,持仓市值达1.37亿美元。
富达国际旗下的旗舰中国基金——富达中国消费新动力基金则对其前十大持仓进行了调整。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该基金增持了13.97%的京东仓位,但同时减持了阿里巴巴、银河娱乐、申洲国际等股票。
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近期发布的2022年底持仓情况则显示,其共持有694只中国股票和2只中国债券,合计市值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尽管2022年中国互联网板块整体走势低迷,但该基金依然重仓持有了这一领域。截至去年年底,腾讯控股、阿里巴巴、美团、京东、拼多多这五大互联网龙头公司为其中国持仓组合前五大重仓股。
QFII增持多家A股上市公司
从海外“聪明钱”QFII机构的投资动向来看,近期陆续披露的上市公司2022年年报显示,QFII机构整体处于增持态势。数据显示,截至3月13日记者发稿,QFII机构已现身12家A股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其中8家为QFII机构新进,此外还有2家获增持。
具体来看,平安银行去年四季度获瑞银环球资产管理(新加坡)有限公司增持124.06万股,目前持股数量为4859.43万股;永新股份去年四季度获香港金融管理局增持144.25万股,目前持股数量为638.18万股。此外,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在去年四季度新进了恒顺醋业、汇通能源、天地源等5只个股,合计持股数量超2000万股;美林证券国际有限公司新进了联环药业近170万股,而摩根士丹利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则新进了亚翔集成286.42万股。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场QFII机构共742家,遍及阿联酋、英国、法国、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从近年情况看,在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QFII机构对A股持仓整体保持增长态势。A股公司去年的三季报显示,QFII机构共现身661家A股上市公司,持仓市值达1678.75亿元。与2017年三季度末的213家A股上市公司、持仓市值合计1157.34亿元相比,实现大幅增长。
与此同时,北向资金也在持续流入A股市场。自今年3月以来,随着A股市场进入震荡态势,北向资金的净买入略有放缓,但从今年以来的情况来看,净买入额仍在千亿元以上。据统计,截至3月13日收盘,北向资金今年以来已大幅净买入1525.63亿元,远超去年全年的900.20亿元;截至目前,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额已达到1.88万亿元。
看好中国企业盈利修复
近年来,我国高水平开放不断拓展,持续成为全球投资热土。国家统计局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6.3%,引资规模再创新高。高技术产业使用外资较快增长,2022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比上年增长28.3%,占全部使用外资比重为36.1%,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
随着两会落幕,政策信号进一步明确,中国资产长期的支撑因素也逐渐显现。多家外资机构认为,展望2023年,经济复苏和企业盈利的恢复将推动A股市场继续上行,在此过程中的经济新动力等投资领域值得关注。
瑞士百达财富管理亚洲宏观经济研究主管陈东认为,主要受消费反弹及固定资产投资回暖推动,相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5%的目标。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1月的50.1%进一步升至2月的52.6%,高于市场预期。预测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在短期内将保持高位。
富达国际投资团队则认为,A股近期的横盘走势是暂时性的,企业盈利改善将有望取代低估值,成为下一阶段市场反弹的主要推动力。而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中国企业正受益于一系列有利因素,包括充足的货币供应量、处于历史低位的抵押贷款利率等。
安本则表示,有吸引力的股票估值进一步支撑了其投资中国的信心。经历了近期回升后,中国股票的长期市盈率为12.8倍,较过去15年的平均水平低15%;市净率为1.9倍,较过去15年的平均水平低10%。
贝莱德基金首席投资官陆文杰表示,国内多重利好政策的提振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新时期,在此过程中捕捉推动经济的新动力尤其值得关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