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市头条 > 正文

10月结构性存款骤降5000亿,降幅创历史新高,发生了什么?

2019-11-25 22:49:32
评论 点击收藏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末结构性存款余额为10.34万亿,相比上月下降5035.78亿。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该降幅创有该数据统计以来的最高值。

 
这可能受到结构性存款新规的影响。10月18日,银保监会制定并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
 
通知要求,过渡期内,商业银行可以继续发行原有的结构性存款(老产品),但应当严格控制在存量产品的整体规模内,并有序压缩递减。对于过渡期结束前已经发行的老产品,商业银行应当及时整改,到期或兑付后结清。
 
10月结构性存款骤降5000亿,降幅创历史新高,发生了什么?
市场分析认为,此次发布的规定将使结构性存款更加规范化,也将使得不规范的结构性存款规模继续压减。
 
金融监管研究院院长孙海波分析称,通知对“假结构”存款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假结构”存款发行越来越难;对于真结构性存款影响不大,强化规范,防止误导销售。对资金面暂时没有太大影响。长期看如果压缩大量“假结构”或者不具备普通类资质的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对中小银行群体压力更大一些,尤其中小银行今年5-6月份的信用事件之后,面临压力更大。但对整个银行群体资金面的影响是中性的,实质上防止高息揽储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结构性存款首度超过10万亿规模达到10.98万亿。如果按照10月5000亿的规模继续压缩,年内结构性存款规模将回落至10万亿以内。
 
“真假”结构
 
所谓结构性存款,本应为“存款+期权”的结构,可以挂钩利率、汇率、商品、股票等衍生品,形成“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组合。其收益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存款所产生的固定收益,另一方面是与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挂钩的收益。
 
但实践中,“假结构”存款十分常见。主要包括两类产品,一类是完全没有挂钩金融衍生品的存款,是变相的保本理财产品。另一类虽然挂钩了金融衍生品工具,但是该期权触发可能性极低,并未实现和金融衍生品工具的真实挂钩。
 
10月新规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应当具备普通类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衍生品交易业务资格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类资格只能从事套期保值衍生品交易;另一种是普通类,还可以做非套期保值业务。
 
而申请普通类资格需要满足包括完善的衍生产品交易前、中、后台自动联接的业务处理系统和实时风险管理系统;衍生产品交易业务主管人员应当具备5年以上直接参与衍生产品交易活动或风险管理的资历等人员资质的要求。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孟祥娟认为,对于部分中小型城商行、农商行来说,人员要求和合规风控要求达到都较为困难,或者需要一段时间申请该资格。此前有一些中小银行自身没有该资格,通过其他渠道间接获取该资质,随着结构性存款政策收紧,对这种情况的监管将会越发严格。
 
大行压降多
 
从过往来看,2017年资管新规打破刚兑的背景下,保本理财的发行受限,为规避监管,中小型银行通过“假结构”存款的方式揽储替代保本理财产品,带来结构性存款规模迅速增长。
 
2018年下半年监管层对“假结构”存款进行整治,今年5月份再次提出了排查结构性存款不真实、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的现象。2019年以来结构性存款规模增速明显放缓。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结构性存款余额为10.34万亿,相比峰值11.2万亿(今年2月)已下降近万亿的规模。
 
从类型来看,10月末中资大型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3.61万亿,相比9月下降2724亿;同期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6.73万亿,相比9月末下降2310.85亿,这可能是国有大行率先压降不合规的结构性存款。
为您推荐:

拓展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