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为2024年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指明了方向。
据新华社消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
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会议提出明年重点做好九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二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三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四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五是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六是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七是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八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九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多位专家对第一财经分析,明年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会更加注重长短兼顾、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以免为将来留下高通胀和金融风险隐患。在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上,排在首位的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扩大国内需求则排在第二位,这和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安排有所不同。明年将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提升产业能级,补短板、锻长板,大力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今年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工作成绩来之不易。
谈及经济形势,会议提出,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会议同时提到,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认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明年宏观政策将更精准发力,多做加法,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支持政策,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提振信心。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告诉第一财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稳中求进,特别提出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说明稳的基调更加明确,进的要求更加积极、立的步伐更加扎实,说明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发展信心上积极作为、奋发有为。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宏观政策方面,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严格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严控一般性支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或意味着2024年目标财政赤字率将设定在3.5%左右,较2022年年初目标上调0.5个百分点,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也会达到4万亿元左右,较上年增加0.2万亿元。这主要是为了保持基建投资继续处于较高水平,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同时对冲房地产行业低迷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带来的影响。
会议明确,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庞溟表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首次出现“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的表述。之前的表述基本上是“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说明要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全面考虑发展基本面、宏观经济增长形态、供需形势、价格水平、市场预期,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合理、节奏平稳、效率提升。
会议特别提到,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王青认为,这是指在2024年宏观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过程中,包括非经济政策在内的各类政策都要保持稳增长取向。各部门在出台政策措施过程中,要全面评估可能带来的影响,慎重出台有可能产生需求收缩效应的政策,多安排有助于需求扩张的政策。同时,2024年主管宏观政策的政府部门会加强市场沟通,这对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排在明年经济工作的首位。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董煜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提升产业能级,补短板、锻长板,大力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会议还提到,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新型工业化之“新”体现为数字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主导的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要求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针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会议强调,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投资方面,会议明确,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培育发展新动能。完善投融资机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负责人此前表示,一方面,满足消费需求特别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不断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和质量,改善供给需要有效投资;另一方面,在投资转化为实物工作量的过程中,也会通过商品或服务购买等链条传导,有效带动收入增加、消费扩大,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分析,从促进良性循环的角度考虑,明年会在消费端发力,通过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促进就业和收入提升等方式,释放居民消费能力,实现供需匹配、良性循环。
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离不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会议提到,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日前公开表示,虽然经济已企稳回升,但需求不足、预期偏弱、风险较多的问题仍然突出,必须充分估计明年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短期可以靠政策发力来稳定经济、增强市场的信心,中长期必须通过改革来释放经济的内生动力。
为您推荐: